返回首页 949433.com
茶叶资讯
行业动态
茶叶品鉴
茶与健康
茶典茶俗
茶艺茶道
武夷山红茶
安溪铁观音
 
        安溪铁观音  
茶乡介绍

浏览 734 次 发布时间:2010/10/18 打印本页

一、安溪县介绍   

    安溪是个千年古邑。考古发掘表明,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安溪就有人类生息繁衍。周时为闽越地,秦时属闽中郡,汉初属会稽郡,后为冶县地,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,晋代为晋安郡,隋唐时为南安县地。唐咸丰五年(864年)置小溪场。五代后周显德二年----南唐保大十三年名为清溪县。詹敦仁为首任县令。宋宣和三年(1121年),取溪水安流之意,改称安溪县,沿袭至今。置县后,县治均设于凤城。其城三面环水背负凤山而得名。
    安溪县是全国著名乌龙茶主产区,名茶铁观音、黄金桂、毛蟹、本山的故乡,福建省乌龙茶出口基地县,也是福建省主要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,产茶历史悠久。据《安溪县志》记载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,自古就有“龙凤之区”、“闽南茶都”之称。1985年,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县份。1985年3月,安溪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“中国乌龙茶(名茶)之乡”,连续5年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之一。安溪县现辖24个乡镇、458个村(居)、人口106万。现有旅外安溪籍的港、澳、台同胞和华侨、华人300多万人,分布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其中在台的安溪籍同胞达200多万人,约占台湾人口的1/10。
   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,晋江西溪上游,北纬24°50’-25°26’,东经117°36’-118°17’;地处闽南厦门、漳州、泉州中间结合部,居山而近海。东西长74公里,南北宽63公里,面积3057.28平方公里,县境呈圆形,是泉州市地域最大的县份。安溪为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的部分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。境内按地形地貌之差异,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岭西缘为天然分界线,分界线以东称外安溪,分界线以西称内安溪。外安溪属低山丘陵茶区,其范围包括凤城、参内、魁斗、湖头、官桥、龙门等乡镇,茶叶质量相对较低,茶园面积占全县茶园面积30%,产量占20%;内安溪属中山低山茶区,其范围包括大坪、西坪、芦田、长坑、祥华、感德等乡镇,是安溪的茶叶主产区,茶叶量多质优,茶园面积占全县茶园面积70%,产量占80%。内安溪山峦起伏,山峰林立,山势峻峭,坡度较大,河谷狭窄,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,最高山峰太华尖达1600米,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。外安溪地势相对较平缓,千米高山475座,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。
    安溪属南、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,光、热、水资源丰富。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,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的气候特点。外安溪属南亚热带气候,年平均气温19-21°C,年降雨量1600毫米,相对湿度76-78%,夏季长而炎热,冬季短而无严寒,茶树生长期较长;内安溪属中亚热带气候,年平均气温16-18°C,年降雨量1800毫米,相对湿度80%以上,全年四季分明,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,春末夏初,雨热同步,秋冬两季,光湿互补,十分适宜茶树生长。安溪山地面积331.53万亩。山地土壤海拔300米以下,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;300-700米则为红壤区;700-800米为红壤与黄壤的过渡性地壤(黄红壤);880米以上多为黄壤。全县茶园地壤养分含量非常适合茶树生长。     追溯安溪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之源,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的南移。唐中叶以前,安溪人口稀少,茶史无考。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,北方兵荒马乱,战祸不断。福建东南沿海,特别是泉州一带,远离战乱中心,局势稳定,气候温和,物丰人稀。这个时期我国不仅茶叶重心南移,而且北方人口也大量南移。据安溪民间族谱记载,唐末五代期间,北方人口为逃避战乱,纷纷经荆楚、江淮入闽,移居安溪的姓氏有:刘、林、周、廖、詹、王、吴、安等。其中既有平民百姓,也有名人雅士(如唐末诗人周朴、五代越王幕僚黄夷简、上柱国廖俨、开先县令詹敦仁等)。他们不但带来了茶种,也带来了茶叶生产技术,开始在安溪开山种茶制茶。唐末,安溪阆苑岩宇大门有一副茶联:“白茶特产推无价,石笋孤峰别有天”。说明当时安溪不仅已有产茶,而且质量好价格高。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。安溪茶叶也有较大的发展。据明万历《安溪县志》载,宋代安溪不论寺庙或农家都已普遍产茶,并能对茶叶品质作鉴别、评价和比较,这也充分说明宋代安溪种茶、制茶、饮茶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。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茶叶和传统茶学由鼎盛走向终极的一个阶段。安溪茶叶也不例外,它是从发展走向兴盛的重要时期。明嘉靖《安溪县志》载,至光绪三十年(1904年)安溪县茶园面积达3.1万亩,茶叶产量达1250吨,茶叶出口量达414吨。明清时期,安溪茶业接连发生了几件震撼中外茶界的重大事件,如茶树短穗扦插育苗的发明、乌龙茶的发明创制、名茶铁观音的发源、乌龙茶制作技术和铁观音茶苗传入台湾等。民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。中国经历了连番数载的内战,又经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。因而安溪茶叶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全县茶叶产量降至416吨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安溪茶叶仍一蹶不振。至1949年全县茶园面积只有2万余亩,茶叶产量仅419吨。新中国成立后,安溪茶叶经历过(1949-1965年)恢复、(1966-1976)受挫、(1977-至今)快速发展三个阶段。出现了茶园面积不断扩大,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,茶叶单产较大增加,茶叶科研硕果累累、茶叶质量显著提高、茶叶市场不断拓展的生动局面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。至2000年,全县茶园面积达22.5万亩,茶叶产量达1.5万吨,茶叶总产值4亿多元,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%;年创税利3000多万元,占全县财政收入20%。年出口茶叶7000多吨,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,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,成为全国一大支柱产业。全县茶叶产量约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33%,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25%,茶园面积、茶叶产量居福建省首位,名列全国产茶大县。2000年9月,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欣然题词:“乌龙茶香飘四海,铁观音名扬五洲”。安溪茶业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向21世纪。
    凭借着悠久的历史,深厚的文化底蕴,丰富的茶文化,安溪县在成功举办了“2000年中国茶都(安溪)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”和“2001年中国海峡两岸茶文化节”之后,2002年12月又举办“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暨全国茶叶经济信息网年会”。安溪县大力发展茶产业,做足茶旅游大文章。目前已形成以中国茶都为中心的凤山大观园、茶叶公园观光游,以国家旅游局确认4A级的清水岩名胜古迹游,以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认定的“中国铁观音发源地”---西坪、以大坪生态茶园游,以龙门漂流的休闲度假游四条黄金热线,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。作为中国三条茶文化旅游黄金线之一的安溪,已充分显现其魅力。

二、大坪乡介绍

    福建安溪县大坪乡大坪乡位于安溪县南部,距县城50多公里,东面、西北面分别与安溪龙门、虎邱镇相连接,南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和漳州市长泰县枋洋镇相毗邻,方圆78.65平方公里。宋代至明清称为积德乡新康里,解放后先后隶属崇新区、西坪区、虎邱公社。1985年虎邱公社改乡,1987年从虎邱乡析出设置大坪乡,辖大坪、萍州、福美、双美、帽山、香仑、前洋7个村,乡址设在大坪村内。2003年底,全乡4130户,18082人。
  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130万元,其中农业总产值6890万元,乡镇企业总产值27090万元,财政总收入914.8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。
  大坪乡海拔850米,属中亚热带气候,年平均气温16℃-18℃,日照时数1875小时,降雨量1700-1900毫米,相对湿度78-80%,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,空气、土壤、水质均无任何污染,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,是国家级茶叶良种、安溪“四大名茶”之一“毛蟹”的原产地。据考证,此茶始于1907年。该茶种产量高、品质好、滋味甘醇、香气浓溢,是茶中精品。由于大坪乡空气、土壤和水质保持自然的原生态,并且土壤中富含防癌物质——硒元素,使大坪乡成为安溪县开发生产高山富硒绿色食品茶叶的重要基地。此外该乡还种植铁观音、黄旦、本山、肉桂等茶叶品种。
  茶叶经济,是大坪乡的支柱产业,全乡90%以上人口直接从事茶叶生产流通各个环节,是群众收入主要来源。几年来,该乡立足资源优势,积极实施“优质、精品、名牌、卫生”的茶叶发展战略,大力发展绿色茶叶经济。全乡现有14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,生产传统乌龙茶、台式珠茶、日式清蒸茶和人参乌龙茶等产品。现在各地开设的茶店、茶艺馆达900多家,形成茶叶研究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路子。
  大坪乡属于“高山反平洋”地带,地势开阔,环境优美,空气清新,气候凉爽,有“自然空调”之美称,更因茶山秀丽,绿色无边,中国“四大茶老”之一张天福先生为大坪挥毫:“茶海明珠”。文化部、中央电视台摄影组到此赞叹叫绝,称之为“全国最美好的生态观光茶园”。是开发旅游观光茶园和疗养避暑山庄的好地方,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。
  景区有4个风景秀丽的瀑布群。分别是百丈瀑布:落差115米,宽40米;龙潭瀑布:落差40米,宽30米;后山溪瀑布:落差30米,宽10米;遮头溪瀑布:落差25米,宽15米。其中,百丈瀑布最为著名,飞流直下,珠花飞溅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,叹为观止。遮头溪瀑布上方已发现两棵亿年古松化石,百丈瀑布附近有三处死火山口,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。
  大坪的茶山形态优美,景色秀丽,民居建筑既有古老风格,又有现代化气派,被碧海波涛般的茶园包裹着,构筑成一幅“茶海明珠”的茶乡画卷,尤其是迎仙埔生态茶园、万亩绿色茶叶食品基地的茶园更令人美不胜收,留连忘返。

[关 闭]